本文所追踪调查的班级中最终按时拿到毕业证的人数不足25人,不足总数的20%,按时拿到学位证的人更是仅占总数的10%左右,超本科线15人中最终拿到学位证的人数不足5人,可见高校自考助学班的教学管理质量令人担忧。结合本文所追踪调查的班级,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1自考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参加自学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得学历,只要通过课程规定的考试科目,就可以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自学考试重应试,轻实践,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严重不足。现自考生所学习的课程很多都是很久之前就确立的,教材也较为老旧,学生所学与实际严重脱钩。这些都是造成自考毕业证含金量较低以及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因素,因自考文凭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较低,所以学生找工作也较困难,从而使学生缺乏取得毕业证的动力。
对此我们要树立自考品牌意识。首先,自考生所使用的教材要与时俱进,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的修改书本的相关内容,使书本的知识更贴合实际更加新颖,并且相关课程的设置也要更加的合理,同时还要体现出高校的特色;其次,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学校要积极创造可供学生实践的环境与条件,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地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自考毕业生的水平,同时也增加自考毕业证的含金量,增强社会对于其的认同感,同时也带动学生就业率的提升。自考毕业生的就业率有了保障,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必定高涨。
2全日制助考班教学体制有待完善
首先,是缺乏稳定的教师队伍,高校开展全日制自考助学班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高校教师,但本文所追踪调查的班级的任课教师却以本校研究生为主,只有较少校内教师,这是导致教学质量较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缺乏对代课教师的激励,一些高校内的教师代课往往是迫于行政压力,并且对教师的报酬一般也是以课时费为主,重“量”不重“质”,使教师缺乏代好课的积极性;[2]再次,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对于课程的设置以及每次考试科目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安排,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是提高助学班教学质量的前提,高校要利用其自身优势组建高素质稳定的教学团队。自考助学班与教师维系关系的主要纽带是报酬,所以可通过报酬机制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行政与物质激励结合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态度。学校也可以发动退休教职工的余热,使其参与到自考生的教育工作中来。[3]同时,自考的课程设置需要一个熟悉考试大纲的教学教师安排,以便合理安排学生的课程。
3全日自考助学班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学校对于自考生总体上保持宽进严出的模式,学生往往是高考的失利者,基础较好的学生较少,有较强自我学习能力并能自觉学习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平时上课时学生的总体到课率极低,正常的教学秩序不能维持,使学生缺乏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考试过程中学生作弊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打击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自考助学班的学风考风日益下降;最后,学校会由于经济原因,不准学生提前毕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学校要建立合理的政策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学校可通过物质层面的奖励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在学生中开展团学工作,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工作能力强、态度端正的同学给予其入党以及评定三好学生的资格;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在激励的同时,也要对一些不遵守秩序的学生进行惩戒,加强学风考风建设。
4全日自考助学班管理有待加强
全日制助考班教学管理工作一般由继续教育学院和二级学院共同进行,往往会出现职权不清,相互扯皮的现象;[4]基层管理人员大多是社会人员或者校内教师的家属,整体素质偏低;学校对于自考生和统招生往往会区别管理,使其不能享受与统招生同样的待遇,本来学生就有自卑心理,再加上学校的区别对待,就使学生自卑的心理更加严重,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如本文所追踪调查班级所在学校校内图书馆不对自考生开放。
学校要完善管理体制。加强领导间沟通,明确职责,建议以各学院管理为主继续教育学院管理为辅的模式进行管理;各学院要有专门领导负责自考助学班,定期召开相关会议,了解教学状况、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以及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基层管理人员要有严格的筛选制度,提高基层管理的水平;同时淡化自考生与普通统招生的区别,保证自考生拥有同统招生相同的教育、学习、生活环境。